近日,《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特種郵票正式發行。郵票評審組成員、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江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成功,是以中國人自己的敘事,講述了一個純正地道的中國故事。
江棗長期參與北京中軸線的保護治理工程與申遺宣傳闡釋工作。在她看來,將新中國的建設發展完整納入中軸線的歷史脈絡,并讓國際社會傾聽、理解和認可,是一次了不起的勝利。江棗認為,“講述中國故事”如同當代的“燕然勒石”,“北京中軸線”郵票就是以“國家名片”的形式,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文化敘事。
歷史與現代交輝 呈現“活的軸線”
北京中軸線歷史悠久,其雛形可追溯至13世紀的元大都,后經明清兩代數百年的發展完善,空間格局與禮儀秩序逐漸定型。新中國成立后,這條浸潤著帝王意志的軸線,重心從故宮的皇權象征,轉變為以天安門廣場為核心、象征“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軸線”。
《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特種郵票在設計上也反映了這一完整歷史脈絡:既有故宮、景山等體現元、明、清發展歷程的古建瑰寶,也有天安門廣場建筑群這一新中國精神的象征。歷史與現代在方寸之間交相輝映,完整勾勒出中軸線的“生命歷程”。
攻克申遺難點 詮釋中國智慧
從2009年開始準備,到2024年中軸線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回望申遺之路,過程漫長且艱辛?!斑@條路我們走了整整15年。這不僅是一場時間的馬拉松,更是一場對文化遺產進行深度理解、精心保護和價值闡釋的‘培育與孵化’之旅?!苯瓧椄锌?。
江棗團隊遇到的第一個核心難點是如何讓國際社會真正理解中國故事。中軸線的核心價值在于它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承載著深刻的道德哲理與根植于中國人內心的秩序感。對于外國評委而言,很難僅靠圖紙和景觀感受這種文化理念的分量。因此,申遺文本編制本身就成了“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的重要命題。例如,清華大學呂舟教授在與外國專家交流時,曾生動講述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歷史故事:宮殿落成后,趙匡胤讓手下打開所有宮門,他坐在寶座上對大臣說,“我的心就像眼前這條筆直的線,稍有偏曲,你們都會看得清清楚楚”。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評審專家們才逐漸領會到中軸線在中國文化中“中正、不偏不倚”的深層含義,進而產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鳴。
第二個難點是如何向世界客觀展現中軸線的歷史延續性。由于歷史原因,中軸線上的部分建筑并非原物,且包含若干現當代建筑群。因此,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最初的咨詢建議是將古代部分與現代部分“分段列入”。然而,中方團隊堅持認為這會人為割裂中軸線的歷史延續性。中軸線是一個活的、不斷發展的“生命體”。無論是中軸線建筑的歷史演變,還是世世代代生長于斯的百姓,都是中軸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共同塑造了這條“活的線”。這一觀點最終贏得了各國代表的廣泛認同。大會現場,塞內加爾代表還打趣道“巴黎圣母院也重建了,是否要從世界遺產名錄中刪除呢”,這個風趣的類比讓在場代表會心一笑?!按蠹覍Ρ本┲休S線的認可,超出了我們的預料?!苯瓧椥牢康卣f。
方寸間的嚴謹 彰顯文化厚重
談及郵票評審,江棗記憶猶新,尤其對其中展現的嚴謹態度印象深刻。作為評審組成員,她和同事們常常需要將圖稿放大,仔細檢查古建筑的每一個細節?!拔覀儠屑殧堤偷钗蓓斏霞公F的數量并看排列順序,看不同建筑上彩畫的規格與樣式。”她解釋說,“因為這些關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的嚴格規制,必須完全匹配?!闭撬羞@些努力,共同造就了《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特種郵票的嚴謹與厚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郵票正是講述故事的絕佳載體。江棗相信,這套精美的郵票會在很多人心中尤其是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一顆顆種子,引導他們親近、探索、熱愛宏大燦爛的中華文明!